10月28日圖書館邀請趙家瑋博士演講,講題為「從能源轉型到淨零轉型」。先要聲明我們並不是要蹭最近公投熱鬧。這場演講是我們去年底表定的演講活動,因為疫情緣故拖延至今。撞上藻礁與核四兩公投時程,不料變成社會關注的議題。身為過半百的科學人,聽完演講卻驚覺這議題太重要,一定要分享聽講心得。錯過的同仁可以在國衛院終身學習系統-【從能源轉型到淨零轉型-台灣氣候風險與機會】再次聆聽(期間限定~12/7,2小時環教時數)。能源轉型議題長久以來被忽視,從來不曾出現在我知識雷達的頻譜中。很慶幸有機會直接聽趙博士介紹這議題的來龍去脈。趙博士在演講一開始先做詳細的利益衝突宣告(COI declaration),清楚交代他曾參與的環境議題社團與擔任工作,這點很值得肯定。以下是我的聽講心得。 |
溫室效應與氣候變遷的影響下,人類為了永續生存,在還來的及的未來要達到排碳淨零是全球人共同承諾一定要達到的目標。這個未來會是多久以後?大約就是2050年左右,離現在很近,只有28年。如果大家對陳水扁宋楚瑜分別選上台北市長和台灣省長的時刻仍記憶猶新,28年就是從1994年到現在2022年的時間。在2050年每個國家都要達到排碳淨零這個標準,當然也包括台灣。台灣是軍事小國,依賴與大國維持和諧的經貿關係求取經濟生存與高水準生活品質。因此排碳淨零是台灣必須達到的目標,而且台灣沒有賴皮耍賴的本錢這是毫無疑義的。
根據資料,台灣目前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來自工業約佔58%,其次是住家與商業(用耗電方式)佔23%,車輛與運輸工具的碳排放佔13%。最大宗的排碳工業是煉油與石化工業佔總排放量的19%,鋼鐵業佔13%,電子業佔11%。而台灣前十大企業總共排放全台灣39.8%的排碳。


|
TW – How to make it? 4 Keys
|
|
台灣怎麼可能達到排碳淨零,那時的產業與生活又會是什麼面貌?大多數人包括我自己,都不知道答案或是不知道要如何思考獲得答案。去年趙博士參與的研究發表一篇論文,主題是預測台灣在2050要達到排碳淨零的各部門排碳模式預估。這研究結果顯然是如何獲得答案的重點。像是病入膏肓的病人,忽視病情或是拖延就來不及。今天得一藥方,上面說按照藥方抓藥服用將可康復。是否能取得藥材或是能夠按照服用,當然是另一個層面的議題。這模式就是達到排碳淨零的藥方。
按照模式估計,台灣未來要達到排碳淨零,有四大要素必須同時達到:

1. 傳統煉油業規模須縮減5成,石化業需縮減3成。
2. 電力使用總量在2050必須不能增加太多,甚至要比現在還少。所以台商不能回流設廠太多或是不能新設太多所謂的"國際資料中心"。而發電系統也必須是總和零碳排放。在發電系統方面:假設未來沒有核能電廠,8成的發電量必須來自風力與太陽能光電。這兩者目前約只佔5%。燃煤和燃氣發電必須從現在的8成減少到1成。未來是否一定沒有核電廠仍有變數,無核電為前提來進行預估也是很務實的模擬。我很想知道若8成的發電量來自風力與太陽能光電,在刮颱風或無風的晚上在技術上要如何維持必須發電能力?好希望有電力專家可以幫忙回答這個疑問。
3. 目前只佔2.6%的電動車與油電車,必須增加到佔所有車輛的8成以上。
這樣還不夠,4. 台灣必須大幅增加林地綠化面積,必須建構負碳排放與碳捕捉科技來彌補無法取代工業的排碳量。
其實政府過去已經制定一個電力發展策略,在再生能源發電(包括風力、太陽光電、燒垃圾、生質能)達到發電量9成以前先用增加燃氣發電來取代燃煤發電,也就是所謂「燃氣橋接」。燃氣比燃煤的排碳量低、同時產生的空氣污染也少很多。天然氣接收站未來也可以轉換成氫氣接收站。台灣現有的天然氣接收站已經流量飽和,如果不興建三接就無法增加燃氣發電量,就無法減少燃煤發電量。無法減少燒煤,就無法減碳和減少空氣污染。目前並無更佳地點興建接氣站,現在換接收站地點也會來不及趕上已經落後的減碳進度。
在太陽能光電設施建置方面,分為地面和屋頂型。地面型光電設施在推動之後衍生許多問題,例如與農地爭地或是農地水塘亂種電等問題。屋頂光電設施建置反而超過原先預期的裝設進度。目前政府並沒有搭配建築法規或配套措施要求設置太陽能光電綠建築等配合措施,因此屋頂光電或是建築外牆光電雖然有很大的開發潛力,例如可以搭配都會區都市更新時機,但是顯然目前速度太慢。想像一下:都市裡好不容易整合成功進行都更,改建的新房子仍然蓋出舊型建築,不是節能建築,屋頂沒有設計光電設施,沒有規劃電動車充電樁,這個新房子還沒蓋好就已經落伍,在減碳項目是新負債而不是新資產,而且要等50-70年後才有機會改建。我認為這可能解讀成一種原本可以避免的,政府與人民共同不積極作為導致的人禍。
|
全面推使用電動車,可不可行?
|
|
許多人包括我自己也懷疑如果全面推廣使用電動車,是否增加更多電力需求,目前發電靠燃煤,會造成更多排碳與空氣污染?再加上開採電池材料與生產過程也會造成環境污染。台灣並不是電池生產大國,未來可能也不是,所以電池部分暫時分開考慮。趙博士說如果所有的車輛都換成電動車,電力總需求只會增加5%,對原本發電部門的排碳與污染問題與解決方案影響並不大。全面使用電動車卻可以減少大部分機動車輛產生的排碳和空氣污染。這聽起來非常有道理。最近聽到的V2G (Vehicle-to-Grid)技術,似乎也是好的電力系統發展方向。
|
台灣 vs. 全球 @節電 |
|
我請教趙博士,台灣人從小就養成隨手關燈關水龍頭的習慣,在資源回收、垃圾不落地、全民戴口罩項目一定是世界第一等。那麼我們節電部分和世界上先進大國比較起來又是如何?趙博士說,根據評比資料台灣使用能源效率在全球的排名輸給歐洲幾個國家,在亞洲也輸給日本和中國。主要落後的項目是建築與交通運輸方面。所以我們在節能方面上仍有很大努力空間。
|
台灣 淨零 行不行?! |
|
辦完一場成功與充實的演講,為參與聽眾掙得理直氣壯的兩小時環境教育學分,覺得很有成就感。但聽完演講,心情開始沈重起來。主要是對台灣未來要如何達成淨零目標充滿疑惑。受限於我一個中年人的想像力與社會經驗,認為按照現在的措施與進度,台灣要達到2050淨零目標完全不可能。不禁疑問有沒有其他研究結果,可以驗證趙博士的2050淨零模式是否正確,或是有其他更好的模式可以作為國家努力的目標?全體民眾至少應該要先知道淨零下的生活願景與產業面貌。政府要做出更明確清楚的藍圖、實施里程碑與進程的KPI。從演講中得知政府原來已決定的措施,例如2030或2040新售汽機車要全面電動化的目標默默被移除了,覺得有點悲哀與憤怒。我也理解到要達成淨零目標,我們一般升斗小民是絕對的無能為力。即便全部的人關燈、關冷氣、關電視、走路或騎自行車、不開車,也只能減少2-3成的碳排放。不像是如果選擇茹素,就一定可以應付「來客多巴胺」問題一樣簡單易懂好面對。個人若想要換住節能或真正綠建築房子,現在也沒有建商蓋出這樣的房子。屋頂要裝太陽能光電板或是大樓停車場要裝充電樁,也需要全體鄰居都願意配合,否則就動不了。想一想,民眾個人唯一能做的,真的是只能靠一張選票,選一個願意認真推動淨零政策的執政黨與民意代表,如果沒有這樣政黨或民意代表可以選,就是完全的無能為力。
|
你想留給 孩子-2050的當家主人 什麼? |
|
去年在疫情期間曾有一場氣候變遷與環境遊行,參與者大部分都是很年輕的民眾,疫情間得不到該有的媒體音量與關注。大多數年輕人現在並沒有參與企業運作與選擇的能力,也沒有力量來主導政府政策,甚至多數人連移民外國的能力與機會都沒有。到了2050年必然是要由現在的孩子與年輕人當家作主,要靠他們為所有人努力工作,打拼賺錢來養老扶幼。我慚愧覺醒太晚也欽佩這些已覺醒的青年,也體認到現在若再不開始行動,就會留下爛攤子給他們承接。
有任何心得或建議,歡迎私訊小編。